念實驗學校的風險與學習!TMS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辦學啟示錄

原文連結

2019.10.28

by 許家齊 (親子天下)

TMS 在華山辦實驗教育展,學生實戰上場當工作人員,做中學是TMS的常態。右三為TMS新主任林睿育。照片:許家齊攝

TMS 在華山辦實驗教育展,學生實戰上場當工作人員,做中學是TMS的常態。右三為TMS新主任林睿育。照片:許家齊攝

備受矚目的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創辦3年、已送出第一批畢業生。但從第一屆開辦時風光吸引近百人報名,今年僅剩三十多人報名,三不五時就有議員質詢辦學成效。這所走在前端的實驗教育機構辦學歷程,能給嚮往實驗教育的家長、學生們什麼啟示?

10月18日到20日,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aipei Media School, TMS)在華山舉辦「周登的立場」影視音實驗教育展。

開展記者會,穿著白衣黑褲的年輕面孔在現場穿梭。原來這些「工作人員」都是 TMS 學生。該展覽由 TMS 老師、策展人李旻哲策展規劃,帶著30多位選修策展課的學生參與。動靜態攝影、直播,票務管理,事前宣傳、拍攝宣傳片,都由這群高中生年紀的同學負責。

「不管平常拍片或這次展覽,負責什麼職位、就要把份內的工作完成。(在TMS所學)很大部分是大家學會負責自己的工作。」展覽中擔任攝影組組長的TMS107級學生林開雅說。

2016年創立的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沒有鐘聲、校規,學生依興趣選課,是全台第一所高中階段技術型的實驗教育機構。這所作家小野當校長、北市柯文哲推動實驗教育的重點學校,當年風光開辦,吸引各界關注。 

但這間實驗教育機構的風波也沒少過。TMS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創辦,有著政府資源。與其他私人辦理的實驗教育機構不同,TMS 得上議會受質詢。開辦3年、還未步入穩定階段的實驗機構被抬到聚光燈下,風吹草動很容易走上新聞火線。

辦學3年風波不斷

2年前,TMS 第一屆學生轉出近1/3,前北市議員李慶鋒就「出走潮」質詢,質疑機構行政能力不佳;今年10月,TMS 又被關注。媒體報導,北市議員吳世正質詢時指出,TMS 辦學前2年吸引百人報名,但今年第四屆招生只剩33人報名。TMS 變動的招生、就讀人數,彷彿變成質詢箭靶,三不五時就被提起。媒體也不時接到家長、相關人士投訴。

年初,TMS 經歷校內人事異動,前主任陳怡光(陳爸)因家庭因素離職,引發外界揣測,也啟動新主任遴選與觸發後續動盪。

接手的新主任林睿育是美術系出身,過去曾在風潮音樂、以及發行紀錄片的工作室任職,也曾參與創辦跑蛙自學團,既有影視與音樂產業背景,也有實驗教育辦學經驗。

林睿育的資歷看似相當呼應 TMS 的辦學需求,不過部份家長、老師並不買單。林睿育上任後在校推動改變,像是希望降低學生學習壓力、讓修課更有彈性,故欲調降每季最低必修學分數,以及自主學習計畫可抵該季學分無上限等,卻引起部分師長、家長反彈,認為TMS 變得過於「實驗教育」,削弱影視音專業,也有家長擔心,過去帶小規模自學團的林睿育,如何領導、管理一所近百人的實驗教育機構。

七月中,TMS 舉辦校內課程說明會,全程直播,從中就可以嗅到親師生間的緊張氣氛。

一位即將畢業的106級生認為學校專業的技術課程開設不足,說:「假設一個學生對動態攝影有興趣,他來 TMS 等了2年,到現在還沒辦法看到課程開出,反而是博雅課程訓練了我們的腦袋,我們變得會說話、思考,但這些課程真的能讓對方看到我們的能力基礎嗎?」

也有具備影視音業界背景的家長質疑課程的專業度,以及課程規劃不夠有系統性,並質問校方:「實驗教育機構一定有核心辦學的目的,那(TMS)是什麼?」

辦學定位是養成技術人才?還是學生自學能力?

最早,發想這所影視音高中的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想像這是一所培養影視音幕後技術人才的學校,媒體報導他說「如果3天內有家長接送的、就退學。叫你去買便當、不高興的,也滾蛋」這番意圖勸退「媽寶」的話、當時引起討論,也讓人聯想 TMS 會是所嚴格磨練學生的學校。

4年過去,當初構想 TMS 的倪重華,現已積極投入其創辦的「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往國高中職推電子音樂課程,也找來許多業師擔任教師群,希望系統化培育音樂產業人才。而當記者問起倪重華對 TMS 的發展觀察,他已不方便多做評論。

創校時,TMS 喊出讓學生擁有畢業就能就業的專業能力,吸引對影視音有興趣的學生,有小野、發想學校的倪重華當號召,不少家長也因此抱著高度期待。然而,TMS 從嚴格技術人才養成想像出發,交棒到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實驗教育團隊、如「自學教父」陳怡光手中實際辦學,不同教育價值觀開始交錯。

2年前小野接受《親子天下》採訪時坦然表示,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鍾永豐曾對他說,他把 TMS 導向另一個方向,和倪重華想的不太一樣了。「我說、對!現在(TMS)情況和倪重華想的完全不同。TMS 實驗教育團隊,找來的像陳爸,非常自由主義,不打罵學生,給學生做主,這跟師徒制相反,所以後來議會質詢我們:『你們定位是什麼?』」

TMS邁入第四屆,這個問題似乎仍在辯證。

不同調的教學觀:實驗教育 V.S 技術型

TMS 在招生上並無特殊限制,不採學業成績,只看興趣和潛力,參考影音相關作品和實務經驗、生活和學習歷程等,因此招來的學生背景相當多元,有人在學期間就有獨立接案能力,也有學生正在摸索自己對影視音哪塊較有興趣。連帶的,學生對課程的需要、對專業的標準、對畢業所想也不盡相同。

學生從 TMS 畢業後,能得到什麼、往哪去?辦學3年多來、實際與學生互動,讓部份老師、校長小野開始思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

有10年影像工作經驗,曾擔任過自學審議委員的 TMS 資深老師、現為教學組組長王佩芬表示,接觸學生後使她開始反省,當初主張的「技術型人才養成、畢業就能就業」的目標是否合適。一是因為 TMS 學生多樣性高,若能看到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畢業的想像也許能更有彈性;另外是影視音產業變動快,使她反思讓學生找到學習動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是否更重要?

但校內也有老師有不同想法。訪問 TMS 老師,明顯感受到有不同教育價值觀在碰撞,校內彷彿劃分為「實驗教育」與「技術型」兩派。


10月中TMS舉辦實驗教育展,邀請四十多組影視音專業工作者在展覽現場開課。許家齊攝。

過去在技術型高中任行政職、本身有燈光專業背景,同是 TMS 創校時就來任教的資深老師張家琪受訪提到,跟著她的學生是比較「技術型的小孩」。站在她的角度,認為 TMS 開辦時定位是培養影視音幕後技術人才,就應該招收真正對影視音專業有興趣的學生。

放慢腳步,陪伴與等待每個學生找到學習方向……張家琪似乎非走這路線,她質疑:「個人自學可以量身訂做,團體自學也可以比較把資源放給這幾個人。可是機構的要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當個案的話,那何必成為一個機構?」

讓學生長出學習動機、進而想學習固然重要,但站在張家琪的角度,她想的是如何讓學生的技術盡可能一次到位,她說:「我們比較是技術型,對這些東西(指工作的細節)比較 care。可能像有些老師會覺得,我們應該讓學生先喜歡上做技術工作,再教他們,出去被大哥大姊罵,再回來學貼線(指器材的線路)。立場真的不太一樣。我說他們第一次出去如果被罵,人家也不會給他下一次機會了。」

林睿育表示,學校會有許多爭議,或許與一開始 TMS 沒有明確釐清與闡述實驗教育理念有關。她舉例,同樣一堂課都叫音樂課,但課程名稱底下老師跟學生怎麼應對,在技術課程中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是什麼,隨著對實驗教育理念不同,這些也都會不同。

進入體制外教育,才是考驗父母「開明」的開始

TMS 辦學時面對的諸多質疑,卻也是許多實驗學校的縮影。

林睿育接手 TMS,提出每季可提自主學習計畫份數無上限,可抵的學分就內容而訂。如此設計,是因為她看見學生拍片或製作音樂要花許多時間投入,並希望養成學生面對變化多端的影視音產業的自主學習能力。

過去創辦跑蛙自學團,與青少年相處有許多經驗的林睿育,也很能夠接受孩子轉換至體制外環境想暫時放空的狀態,她說:「TMS 學生一進來,是帶著過去9年的體制內教育包袱進來,有很多需要重新放鬆、適應,調整自己的時間。孩子一定要把自己整理好、才有辦法真正有效、健康的學習。」

然而,孩子到底需要「休息」多久?不想修課,或選擇自主學習計畫在課堂外學習、完成作品,卻也等同放棄繳的修課學費。小野則提到,有教師反彈,認為學生乾脆整學期不用到校上課、提自主計畫就好了。

小野接受媒體聯訪時提及,大家對實驗教育的想像,好像就是比較輕鬆開放,然而經歷 TMS 辦學的洗禮,他說:「實驗教育其實更難,因為面對小孩要做出很多選擇。父母親、包含我在內,受傳統教育出來的,害怕孩子沒有自行能力」。

留下空白時間讓孩子「探索」,是讓習於體制教育家長極度不放心的安排。但對於自主學習動機的學生來說,確實能讓他們嘗試更多可能。記者曾採訪過 TMS 的學生,她從一進到 TMS 很不適應、不知道如何規劃時間,到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公關社、擔任展覽人員,結果每天行程「多到爆!」反而要思考如何管理時間,取捨活動。

但擔心給學生「過多留白」的家長,也關心那些自學力還未長出、學習動力仍缺乏的學生,指出很會自主學習的學生,媒體較容易接觸到,但難觸碰到那些不來學校上課、待在家裡的孩子,並認為學校不能拿「給孩子自由時間」為由而少開課,應該要把制度、課程準備得更周全。

一名曾讓孩子就讀體制外學校的家長語重心長說,

我們都認為自己是開明的家長,但進入體制外教育後,才是真正考驗你『開明』的開始,

在一所實驗教育機構,實驗的不只是孩子的學習狀況,周遭大人的價值觀以及對這所實驗教育機構原先的期望,都不斷被挑戰。這些都有待校方凝聚共識,並且和家長、學生做更多的溝通。

選擇實驗教育,有學習,也會有風險

TMS 的出現,確實帶給一些學生不一樣的選擇,有學生表示,在這所實驗教育機構,她學習到自律、學習到與他人溝通,對自己畢業後的走向、也逐漸清晰。又如小野所說,辦學時他同時感到「焦慮與興奮」,忐忑不安、卻又覺得還好有 TMS,因為他看到許多學生是真的不適應體制內的環境。

然而,TMS 辦學邁入第四屆,機構狀況仍未步入穩定。隨著機構從一屆約40位學生擴展到現在在校三屆近百人的規模,學校制度、課程、人事......都持續在調整。一些家長並不太能接受,就像課程說明會時,有家長質疑,是不是每換一次主任,就有一番新的教育理念與主張,學校的課程設計就要有所調整?

參與研擬實驗教育三法修法草案的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學系教授周志宏認為,機構在開課上的確會需要些彈性,譬如特定課程需要由某位業界老師來上,但他真的因故無法開課、也找不到替代,這時課程就得做調整,但他也強調,課程變動的原因應該要讓家長充分了解,也應該要往學生最有利的方向調整,不應讓學生的權益受損。

TMS 已送出第一屆畢業生,各界也好奇、想檢視這所有政府資源投入的機構的辦學成效。周志宏提及,很難完全用量化的招生人數來判斷這所機構的辦學成效,因為學生族群裡想選擇TMS這種學習路線的是屬小眾需求,每年有什麼樣的變化、很難預估。

他認為,招生太少,確實在政府資源運用上會不符合原來的預期,機構需要做因應改變。看辦學效果,或許可以看學生完成學業的情形,以及畢業生的生涯發展狀況、是否真能往實務界發展。

對於親師生對機構的辦學期待產生歧異,周志宏表示,非學型態的機構實驗教育本身可以決定想要走什麼樣的教育方向,因此要看TMS想著重的是什麼,若是機構希望引入實驗教育的精神來做技職教育,那麼入學前、機構就要對學生跟家長說明清楚,也要讓家長知道機構未來辦學的取向。

選擇實驗教育,孩子的成長可能性,承擔的教育風險,在 TMS 的辦學歷程同步顯現。